《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古诗词素养, 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可以将“思”“拓”“创”作为三个着力点,在层层推进的教学中让学生入韵入境,入情入心。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着力点”策略。
着力“思考”,挖掘诗词的深度
古诗词意涵丰富,情感饱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要想领略古诗词的意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大胆、丰富地想象,教学才会有思维和情感的深度。
围绕诗题来思考
有些古诗词的题目中藏着破译诗人情感的密码,因而抓住题目就能提纲挈领。
如,《示儿》一课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走进古诗,解题释义抓诗眼”中创设了四个教学板块,其中,第一个板块就是“揭题导入,解诗题”。教师通过提问从题目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了解到诗题《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诗后, 再进行追问:看着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让学生带着好奇开启《示儿》学习之旅”。
紧扣诗眼来思考
“诗眼”指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字词,通常牵一字而动全诗。要透彻理解诗眼,可以让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表现”三方面展开多维思考,也可以通过想象补白、对比联系、炼字比较、补充创作背景等层面将思维引向深入。
如,在初读古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陆游为什么要给儿子留下这样的嘱托?”的疑问,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并交流,这是理解的第一层次,即从字面上理解诗意。然后,教师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问:“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陆游的心情呢?”学生通过第一层次的理解后,自然而然找到诗眼——悲。接着,教师再联结常识追问:“一个人在去世时,一般会对子女留下什么样的嘱托呢?一个人知道即将要去世,心情肯定十分悲哀,可是陆游的“悲”和一般人的“悲”有何不一样呢?”学生在想象补白和对比联系中逐渐领会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的爱国情怀,这是理解的第二层次。最后,学生在朗读后,教师构建话题:“为什么‘不见九州同’会如此触痛陆游的内心,让一个85岁的老人死不瞑目呢?”根据课前预习情况,教师与学生交流北宋覆灭、南宋建立的时代背景,并适时穿插宋军与金兵交战,百姓流离失所的视频,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真正感受陆游的悲。这是理解的第三层次,即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意。
抓住意象来思考
“意象是我们切入诗歌并把握其性能的重要枢纽。”意象是古诗词言意转化的重要媒介,教师可以在画面想象与拓展延伸中阐释意象的文化内涵。
如,《示儿》一诗中出现了“九州”、“中原”,在这里都是指中国。对学生来说,理解“九州”和“中原”的意思并不难,但学生容易忽略这些文化意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聚焦“中原”,提示本首诗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指代中国——“九州”,再拓展“中土”“神州”“华夏”等词也指代中国,学生方能明白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中凝结成了特定的意象,从而准确把握这些意象背后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心理,体会陆游自始至终将九州大同、收复中原作为自己毕生心愿的家国情怀。
着力“拓展”,延展诗词的广度
有效的拓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同一时代、同一题材、同一写法或者同一诗人等方式,运用对比赏析、同类联系、“以诗解诗”等方法,丰富诗词内涵,升华诗词情感,拓宽文化视野,从而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如,要弄清陆游临终前最为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示儿》教学的重难点。如果学生不了解南宋的时代背景和陆游平生的志向,就很难真正入情入境。在《示儿》的第二个环节“拓”中“读”悟,知人论世悟诗情”中,教师设计了“走进时代”和“走近诗人”两个板块,引导学生站在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高度走近陆游,以达成目标。
拓展同一时代
拓展同一种时代的诗词,可以让同一时代诗人的生命与文化相融合。
如,陆游六十八岁创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表现了金人占领区内百姓的悲苦与渴盼;而编排在同一课的《题临安邸》一诗描绘了同时期诗人林升在南宋都城临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遗民翘首期盼与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强烈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陆游的悲愤之情。
在教学完《示儿》之后,学生补充学习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了解金人占领区内百姓的悲苦与渴盼。再参读《题临安邸》一诗,引导学生体会诗眼“醉”的双重含义:不仅指沉醉,陶醉,更表示沉醉于酒色,不思复国。通过遗民“泪”与游人“醉”的对比赏析,让学生感受到陆游在乱世中悲盼交织的复杂情绪,此时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回到《示儿》,将体悟到的“悲”与“盼”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感受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拓展同一诗人
如果要深入了解某位作者的理想志向、写作风格等,可以拓展他生平创作的其他作品。
如陆游,他生于国家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时代,年幼时期就饱尝颠沛流离的痛楚。又因为自幼受到父亲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潜移默化,很早就养成了渴望建功立业、失地收复的品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陆游的人生轨迹,从20岁立志、48岁从军、52岁被罢官到68岁病中仍思国,拓展其爱国诗句。在配乐引读中引导学生感悟早已融入他生命的爱国情怀:
在20岁的时候,陆游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读)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在48岁的时候,陆游在边关从军,在满天冰雪和凛冽的寒气中,他这样高歌——(生读)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
在52岁的时候,他因为主战而被免职,遭受迫害,一病不起,但他依然坚定地表示——(生读)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在68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床,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生读)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由此,学生才能深入理解诗眼“悲”:不仅是为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国家统一感到悲伤,还为遗民生活在金国蹂躏之中感到悲痛,为南宋统治者莺歌燕舞、不思复国感到悲愤,为自己一生壮志未酬,未能建功立业,未能报国感到悲凉……当学生逐步把“悲”读厚,也便读懂了陆游这个人,真正读懂《示儿》这首诗。
紧接着,在“回到古诗,读出一生爱国情”这一环节,教师再创设情境引读:“1210年的寒冬, 85岁的陆游生命即将走到了终点。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千古绝唱——”学生想象着陆游临终的场景画面,在悲怆的乐曲声中读出诗中流淌着的不渝爱国情,不变复国志。
着力“创作”,触及诗词的温度
有的放矢的创作活动,不仅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而且能深化和内化诗情,使他们在创造性学习中亲近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
如,在《示儿》的教学中,经过“思”“拓”环节的层层推进,教师设计了“对话诗人,内化诗情抒感受”环节,并布置创写任务:900年后的你们,想对爱国诗人陆游说些什么?请在学习单上抒发下你此刻的感受。通过与诗人对话的创作活动,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助推他们情感的深层体验,真正体悟到课文所蕴含的浓烈家国情怀。
古诗词教学有学科特点,从“思”“拓”“创”三个角度展开设计和尝试,是有机整合、循序渐进、指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思”是立足文本学诗词,挖掘诗词的深度;“拓”是站在别处学诗词,延展诗词的广度;“创”是以“我”之眼学诗词,触及诗词的温度。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着力点”策略融有效、有趣、有法于一体,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精彩生成与拔节生长,汲取古诗词的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