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园新绎
——步移景中画,心会林下风
俞玥
常州,这座拥有3200余年历史的“三吴重镇、八邑名都”,其园林艺术是江南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常园新绎”团队以本院江南文化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常州园林为中心,以焕新园林活力、推广园林文化、带动旅游创新为目的,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常州古典园林独具风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常州园林多始建于明清及近代,以其精巧雅致见长,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地理位置常常“隐于市井”,存于公共空间中。“常园新绎”团队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半园、未园、近园进行实地实践调研。
赏园中景,阅卷里夏
“常园新绎”成员深入半园、未园、近园,在盛夏浓荫中体味园林美学。
半园以“知足不求全”的哲学立意,在方寸间尽显江南雅韵。团队成员们循曲廊,见轩窗,一池碧水倒映着百年紫藤,湖石错落间托起凌霄朱华。
近园作为常州明清园林孤本,令成员沉浸于其“咫尺山林”的独特造景艺术。西野草堂前,嶙峋黄石巧妙堆叠,连廊雕花古朴精致,留存三百年前的痕迹。
未园“虽未成园,已具园魂”,团队成员丈量其“小中见大”的布局玄机。琴台枕波、亭角飞檐,疏朗竹影漏下天光,廊壁碑刻暗藏文脉,展现未园含蓄隽永之美。
绎园新生,创意赋能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绘制并推出“常州园林一日游”等多条特色路线,开发出常州园林的历史遗存与艺术价值,宣传其文化内涵独特性,实现常州园林传统到现代的旅游功能转化,同时兼顾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
成员们致力于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一种展现常州江南文化特色的旅游方案。预期内容包括旅游手册绘制、AR全景展示、衍生角色设计等,通过新兴技术支持带领游客线上线下沉浸式领略常州园林风采,着力实现“文化+科技+商业”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广互动式文化推广。
实践总结:“常园新绎”团队依托周有光文学院学术支撑,以半园、未园、近园为样本对象,通过为期8天的深度实践,系统梳理出常州园林特色,完成文献综述与实践报告成果。团队成员创意性提出文旅方案路线图,使古典园林成为市民可感、游客可载的文化IP,真正践行“以园兴城”的实践初心。
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立足学术、指向未来的创造性实验。团队以文学院青年的视角再现园林形象,为常州打造“江南园林活态传承样板”给出一份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