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乌卡时代(VUCA)扑面而来,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真实生活情景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必要,课程教学改革随之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学科,数学课程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破局:传统课堂的思维桎梏与改革契机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学生深陷被动学习模式,知识理解浅、实践少,难以构建综合性思维;课程内容缺乏覆盖全学段、全领域的思维培养体系,教师教学方向模糊;教师思维培养意识与能力不足,思维教学过程中缺乏高效实施方法,指导学生缺乏有效框架支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向,明确将数学核心素养界定为“三会”,强调其与数学思维的内在一致性,强化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为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路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真正落地,光明区小学数学团队于2020年开启基于微项目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让学生的思维在“玩”微项目中“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其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敢于创新。微项目学习作为“浓缩化”的项目式学习,遵循儿童数学思维自然进阶、主动、实践性等特征,以“小、趣、实、活”四大特质,直击班级授课制下项目式学习耗时冗长、任务复杂、参与门槛高、适配性差等痛点。“小”以短周期的项目任务缩短学习战线,关注一节课一个目标,一节课一个项目,在一节课(最多两节课)中完成项目探究的全部流程;“趣”以四类趣味性、轻量化任务为载体,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热情与激发探索动力;“实”以创设与数学学习内容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驱动学生展开实践探究;“活”以根据学生水平分层实施、动态调整,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二、创新:构建“小而精” 的课堂新形态
学生思维的“动”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过程,涉及认知、情感、社会互动和创造力等多个方面。为此,基于思维教学出现的问题,架构了小学微项目学习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培养思维的小学微项目学习设计与实践范式”“全学段全领域的微项目学习内容体系”“教研范式、AI赋能、支架模型三重保障”三条路径,以期让学生的思维在玩微项目中真实地“动起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打造“一路径、四类型、四步骤”设计范式
五年的实践与探究,光明区基于100多个创新案例提炼出了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一路径、四类型、四步骤”设计范式。“一路径”指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展开学习;“四类型”是指微项目学习主题确定的四种类型,分别是产品设计、产品制作、表演/扮演、思辨探究四种类型;“四步骤”是指微项目学习设计的四个步骤,即“微内容”“微问题”“微任务”和“微评价”,四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二)建构“三阶段一赋能”实践范式
以实践为基础,架构起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的“三环节一赋能”实践范式。“三环节”即入项环节、做项环节和出项环节,每个环节都设有相应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以素养发展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以实现课程的实践育人和综合育人价值。“一赋能”即AI技术一站式深度赋能微项目学习实践,贯通入项、做项、出项全流程,实现从学习规划到成果产出的无缝支持,构建人机协同深度探究的创新样态。
当前建立了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教师与学校联盟机构,形成联动50余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的线上线下教研形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基础教育参考》《中小学数学》等二十余家期刊,8篇被人大报刊《小学数学教与学》期刊全文转载与索引,出版专著《项目撬动课堂》,微项目学习研究案例和课例获全国、省、市级荣誉85余项,教学课例在省、市、区级教研活动中展示。
三、保障:构建可持续的支持网络体系
(一)构建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内容体系
光明区小学数学团队打造了100余个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典型案例,形成了覆盖全学段、全领域的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内容体系,助力教师实现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的常态化实施,为学生持续开展微项目深度探究提供了学习内容保障,让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不再是口号。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的内容体系具有四大特点:第一,跨越全学段,在各年级数学常规课堂中常态化实施;第二,形式多样化,可基于学段特点、数学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合适主题类型进行推进;第三,展开四步骤,围绕微内容、微问题、微任务、微评价等核心步骤落地微项目;第四,学练测贯通,匹配与微项目学习内容保持一致的作业设计、教学检测内容等。
(二)打造“双径融通,多维联动”教研机制
为解决“教师思维培养意识与能力不足”问题,创新打造“双径融通、多维联动”教研机制。一方面,推进教师联盟、学校联盟双路径建设,线上依托云端平台开展培训交流、一对一指导、成果展示及复盘,线下组织工作坊、现场观摩与导师团实践指导,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通;另一方面,聚焦实际教研需求,以多维联动激活教研生态,既开展全校性集中研讨凝聚共识,又围绕特定主题推动多学科、整年级乃至跨年级的深度对话,实现教研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创新。并以“案例共评、方案共研”活动为抓手,推动教研实践持续迭代升级。
(三)搭建“四维六翼”学习支架模型
为解决“教师指导学生缺乏有效框架支撑”问题,搭建了“四维六翼”学习支架模型,该模型以知识建构、方法习得、资源供给、情感激发四大维度为核心架构,六大种类学习支架(情境型、评价型、资源型、方向型、范例型、任务型)相互协同,形成立体化、动态化的支持网络,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实际水平到潜在水平过渡,切实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高阶思维品质。
四、价值:从课堂变革到育人转向
微项目学习的实践,不仅改变了课堂形态,更重塑了数学教育的育人逻辑,其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对学生而言,实现从“学知识”到“育思维”的转变。在“玩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在测量、计算、设计、辩论中,自然运用“三会”素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想法。这种学习超越了“解题技能”,直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而言,完成从“教书匠”到“思维引导者”的转型。微项目学习倒逼教师跳出“知识点讲授”的惯性,思考“如何设计问题激活思维“如何支持学生深度探究”。在教研与实践中,教师的课程设计、学情分析、思维指导能力持续提升,从“照本宣科”变为“课程开发者”,职业价值感显著增强。
对教育改革而言,提供了“轻量化改革”的可行路径。相较于“推倒重来”的激进变革,微项目学习无需颠覆现有课堂结构,而是在40分钟内嵌入项目元素,适配性强、门槛低、易推广。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思路证明,课堂变革不必“大动干戈”,通过聚焦思维培养的细节创新,就能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深刻转变。
从光明区的实践来看,“一节课玩一个项目”的微项目学习,正让小学数学课堂发生静悄悄的革命:学生的眼睛亮了,会主动发现问题;双手动了,能动手解决问题;思维活了,敢提出不同想法。当数学学习真正与生活相连、与思维相伴,课堂便成为了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这正是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本真模样。
点评:
郭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
创造性地提出了“微项目学习”这一概念,通过微内容、 微问题、微任务、微评价,尝试在较少课时内完成一次项目式学习。这一可贵的尝试相信可以给学校和教师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供些启发。
王本陆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索,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有不少人深表担忧:项目活动满天飞,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呢? 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什么类型的项目式学习能最大限度发挥出课程育人功能?如何 科学设计和实施这样的项目?对此,我们的认识是,课程育人功能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的 全面优化建构而实现的。项目式学习是建构学生主体活动的一种独特机制,精巧地设计活动项目,其实质就是科学规划学生主体活动的任务、内容和条件,这是项目式学习全面实现育人功能的核心机制。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是充满挑战性的过程,其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提 出科学适宜的教学任务并合理组织加工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共同决定着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微项目学习基于对学生主体活动的深入理解,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重新设计入手,聚焦课堂微观小活动,对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实施项目式学习进行了有益尝试。他将这些微观小活动从课堂中抽离出来,根据内容和任务类型对它们进行重新分类,合为一个活动案例集。相信这些生动的案例会成为教师朋友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好 抓手 。
作者: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