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员教师的办公桌上,会议记录本正悄然改变。曾经,精装本上满是套话空话;如今,普通横格本写满教学思考。这细微变化,映射出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教育引发的深刻变革。
会风转变最为直观。过去,部分学校行政会议冗长沉闷。领导讲话开场繁琐,部门汇报流于形式,讨论环节避重就轻。多数党员同志曾无奈表示,以前开党支部会,读上级文件就要一小时,真正研究教学的时间所剩无几。八项规定实施后,该校严格践行“短实新”会风,会议时长控制在90分钟内,要求发言直奔主题、用数据说话。一位年轻教师感慨:“现在会议干货满满,记笔记都更有价值了。”
会风的切实转变,不仅为教师们节省了宝贵时间,更为工作导向的优化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形式主义会议减少,教师有了更多可支配时间。李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教师,过去,准备各类会议材料占据了她大量精力,真正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如今,会议精简后,她每周能多出不少时间深入课堂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她惊喜地发现,通过听课借鉴,自己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大幅提高。另一位教师王老师,以往家访计划因会议繁忙难以落实。现在,他有了充足时间,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深入交流,帮助许多学生解决了学习和心理上的问题。老师们普遍表示,如今终于能静下心来钻研教学,关注学生成长,会议笔记内容的变化,本质是工作重心从务虚回归务实,是教育初心的重拾。
作风建设在教育领域的珍贵成果,是重塑了实事求是的专业精神。党员教师带头打破“材料政绩观”,专注教学实效。以我校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组为例,他们摒弃“装饰性教案”,推行“问题导向式”备课记录,要求课后填写“三个收获、两个不足”。这种对专业的严谨态度,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风建设仍需向纵深推进。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规避“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是党员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我校党支部开展“我为共富献一策”活动,收集到简化考评表格、整合数据报送等37条建议,其中29条被采纳实施。这种立足实际的工作方法,是八项规定精神在教育中的生动实践。作风建设体现在日常行动中:是否精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是否倾听学生心声,是否务实解决教学难题。
从会议笔记这一“小切口”,能看到作风建设重塑教育专业生态。当教师告别形式主义,专注教育实践,当教育评价聚焦育人实效,八项规定精神便在校园扎根。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调整,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教育的价值,不在精美记录本上,而在学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中。
(作者:攀枝花市第三十一中小学校 教师 张玮)